海门“无人农场”科技助力增产增收
耕地,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,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,因此,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规划,到2022年,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,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,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%。
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,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,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,要聚焦永久基本农田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生产主产区等重点区域,一步步优化布局,建设高标准农田,夯实粮食安全基础。
高标准农田,三分靠建设,七分靠管护。在此政策基础上,托普云农深入发挥了自身数字农业建设优势,提出“1+1+N”的高标农田建设方案,打造了集“土壤健康、高效节水、绿色农田、环境生态”于一体的高标农田数字化决策综合平台,提高了高标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自然能力。
其中,所有的应用平台都是围绕着唯一的农业大数据中心进行运作,为其提供精确详细的数据支撑。而通过数字化决策平台,就可以直观展示农田的灌溉情况、耕地面积、设备分布情况及环境监测等数据信息。
农田作物的生长状况监控预警主要是依靠智能设备来实现的。智能设备检测土壤状况,智能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改善土壤生态。此外,智能气象站、测报灯、孢子捕捉仪等设备会对农田的虫情、苗情、气象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,用数字化手段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的绿色、安全、优质的管护。当然,要想实现这些数字化应用为人所用,最重要的还是发挥科技力量,提供社会化服务。利用智能农机监管系统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、专家系统、常识库等手段可以实现有据可查、全程监控、精准管理、资源共享的高标准农田。
近年来,海门区坚守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,扩大粮食种植面积,提高粮食产量。为此,托普云农将物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、经营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,推广使用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,在海门正余镇打造了首个“无人农场”示范基地,建设大数据分析中心,以及虫情测报系统、气象监测系统、农机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,成功实现了无人耕地、无人插秧、无人植保、无人收割、自动灌溉等智能化运作。目前,新岸村1000亩稻麦种植基地和正基村5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已经建成,且农业生产成效显著。
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国栋表示,随着高标准农田的推进,正余镇已经具备了农机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无人操作转变的基础,这对海门的示范推广有着重要意义。智能化“无人农场”通过整合现代农艺和信息技术,多设备协同作业,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、分析、决策、预警以及农业生产耕、种、管、收各环节的智能化、无人化、精准化、可视化,使正余镇的水稻种植成本明显降低,但产量却得到了大大增加,农民收入稳步上升。
“未来,大家要将这一平台推广到全镇15个新型合作农场中。”正余镇副镇长赵志平说,“在乡村振兴中做到农业兴起、科技先行,和机器人小镇衔接,在全区做示范。”现在,“无人农场”正在计划进一步提升无人农机等智能设备的控制精度和稳定度,加强自动控制和监控视频高速回传,实现智慧农业各环节全方位提速升级。
除了在江苏海门建设“无人农场”项目,托普云农还在潜江市、青海省贵南、宿城区、沐阳县、襄阳区千弓村、东至县等地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,科技助力我国粮食增产增收。
下一篇:长春九台区四情监测站